學校,家庭以外,再來就是環境了。年青人心智還沒定型,那麼,他成長環境中,每天生活接觸到的事物,直接影響他的一切。電視,報紙,雜誌,朋友,facebook微博youtube,等等。

且看看圍繞我們身邊的資訊,七八成是充斥著負面情緒的;雜誌報章娛樂版道德模糊,褒奬誇張言論放大少布暴露;電視劇大多是勾心鬥角狠者得勝的戲碼;facebook youtube上盡是說著一些有的沒的無聊事,要不然就是你一言我一語去拿最熱播的什麼視頻來恥笑一番;朋友間說什麼我倒不太清楚,反正大部分不會是研討什麼國家大事書本文化;孩子們從三四歲開始,手拿的並不是圖畫書,而是NDS,PSP。

這一切,正是惡劣環境中孕育的“是非不分”。

試問,生活在這樣的空間,這樣的世代裡,我們的孩子們又可以怎麼樣呢?

若要安放什麼標簽在別人身上,若要吧責任推到小孩身上,也許我們該先看看我們為我們的地方塑造了些什麼吧。只在意樓市起跌,只在意每年賺幾個億的香港政府及市民們,是不是也可以多關心一下我們的教育體制該如何發展?是不是也可以花多一點預算在文化發展上?是不是可以告訴同學們,除了賺錢以外,其實生活還有更多其他呢?

民生,不應該只有錢錢錢跟錢,生活質素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可惜是,我們這個地方的居民,好像已經完全忘掉了生活,只有拼命往上爬的一股蠻勁;然後,這種思想概念,就直接傳達到小朋友的思想中,讓他們以為,要成功,就先要令別人認同自己成功,而最直接的量度器,就是金錢與財富。

對於八十不八十後,我是這樣認為的:即使大家認為他們的發言,常常只是一時貪玩,根本沒有質量,我還是覺得,有勇氣發言,總比不思考,把所有的話吞回去好。勇氣跟知識一樣,是需要慢慢訓練以及磨練累積回來的。他們不懂,我們就要提點,而不是直接把他們的嘴巴縫上。要在一堆小心翼翼而默不作聲和一堆誤打誤撞但勇於表達自己的年青人中做選擇,答案不是明顯不過了嗎?

再者,任何年代,也會有比較優秀或比較差勁的人;不見得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就一定沒有懶散的人,八九十年代就一定沒有努力而且有立場的人;廣東話有個說法就是“唔好一竹篙打一船人”,每個人也是一個個體,成與敗也是個人的,並不能代表一整群人的。這是小學生也知道的道理,為什麼我們突然忘掉了這麼簡單的事情?

大人們,在怪責年青人前,不如先看看,我們有沒有為他們做到一個好榜樣。